西贝的公关,好像回神了,又好像没有。
贾总和罗永浩打了四天口水仗后,一封道歉信,终于在发了删,删了发的过程中,出炉了。个中改动也很微妙,一个双引号之变,把顾客虐我,变成了顾客“虐”我。
而罗永浩,还在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,继续喊话西贝:消费者“虐”你什么了?顺便还敲打一下支持西贝的胖东来隆源配资,让这个“良心企业标杆”别掺和这档事。这轮道德高地,给老罗站得牢牢的,想下去都下不去。
其实,只要看看这轮西贝和罗永浩在试图讲什么事,两个人之间的舆论战的结果就很明显了:西贝很难赢,罗永浩很难输。西贝试图改变的是公众对事实的认知,但罗永浩要做的只要是顺应大众的情绪。
不少人都觉得,西贝这轮,非要嘴硬干什么?老老实实闭嘴,过两天消费者可能就忘了这回事。这话是不假,但是一旦企业管理者本身和消费者认知间已经有了感受差,这个雷,迟早得爆。
西贝这一通滑坡的流程,其实并不算陌生。这几年隆源配资,企业老总一不小心就滑到消费者对立面的事,不少见。前几个月,巴奴火锅创始人“月薪5000你就不要吃巴奴”的言论,刚刚被网友们拷打完一轮;百果园董事长说要教育消费者变成熟,也引起了巨大反噬。很明显,在消费者已经有立场的前提下,企业“硬杠”消费者,很可能会付出过量的代价。
回到西贝的问题上,核心是一样的。虽然也有不少人关心预制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,但能迅速发酵成这样,核心问题压根不在西贝到底有没有做预制菜上,而是西贝到底值不值上。前者,在贾总看来,这是个事实问题,关键在于“什么是预制菜”;后者,在消费者看来,这是个价值判断的问题,关键在于消费者自己认为“值不值得”。而值不值得,就不会简单地关联到冷冻西蓝花到底有没有营养,而是“我花多少钱,我期望应该得到怎样的服务”,这是一个非完全理性的感觉:过去有多少人为了西贝明亮的环境、充满童趣的摆盘设计、健康的感觉而买单,今天就可能会有多少人因为一颗冷冻西蓝花,将上述感受全盘否定。一种主观的体验和印象,不是企业拿出一套国家标准,就能说服的。
套用互联网的“黑话”,这就是个“用户心智”的问题。说白了,企业要影响消费者“怎么想预制菜”,没那么容易。
尤其是,现在还多了个社交媒体带来的大变量。虽然没必要妖魔化互联网的力量,但它的确能在最短期时间内,形成一个舆论放大器的效果,从而带来短期势能的大变化。对连锁品牌上预制菜的吐槽,已经持续了有一段时间。西贝硬要去对抗,结果就会是如此狼狈。
当然,能理解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的“憋屈感”。从贾总愤怒地将罗永浩称为网络黑嘴,先开放后厨参观又关闭,最后道歉信还要加一句“虐我”,都能看出来一些端倪:在企业管理者视角,这可能真是个“无妄之灾”,套用李佳琦被消费者狂批的另一句话:“这么多年来不都是这样吗”?怎么一下就变了?
但现实是,企业是供给服务的人,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人。时代周期会变化,消费者需求会变化,也许极少数品牌可以穿越历史周期隆源配资,“教会”消费者为自己的产品买单。但绝大多数情况下,都是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。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,关键恐怕不是去向消费者证明“该听我的”,而是多听听消费者怎么想,然后再去找“有什么我能做的”。
天津配资大本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